川剧:新雅乐善,意味隽永
川剧:新雅乐善,意味隽永

川剧:新雅乐善,意味隽永

1. 历史起源

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,昆曲、弋阳腔、青阳腔、陕西梆子、湖北汉调、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,在乾隆、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、川江号子、地方小调、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,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“四川化”的演变过程。辛亥革命前后,高腔、昆曲、胡琴、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,形成“五腔共和”的川剧,一直延续至今。

2. 艺术特色

声腔:川剧主要有高腔、胡琴、弹戏、昆曲、灯调五种声腔。高腔源于江西的弋阳腔,其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,即“一唱众和”的徒歌形式,以帮打唱为一体,曲牌数量众多,形式复杂;昆腔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,打击乐采用苏锣、苏钹,声色、音量较高腔锣显得温和雅致;胡琴、弹戏、灯调也都各具特色。行当:分小生、旦角、生角、花脸、丑角5个行当,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。小生一般俊扮背少年人物,有文小生、武小生两个分支;旦角是女角色的统称,按所扮人物气质和表演特点可分为青衣、正旦、老旦、闺门旦等;生角旧称末,亦称须生,扮演有长胡须的中老年男性,一般按年龄分正生、老生两种;花脸因面部勾画脸谱而得名,按表演特点可分为文、武两类;丑角多扮演喜剧人物,要求口齿伶俐,动作夸张,表演滑稽幽默。表演技法:川剧艺人创造了变脸、藏刀、钻火圈、开慧眼等许多绝技,其中变脸最为著名。变脸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,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配合身段步法变化出不同色彩的脸谱。舞台美术:川剧的舞台布置注重体现舞台空间的艺术效果,服装、化妆、道具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,能够很好地辅助演员的表演,增强戏剧的表现力。

3. 流派

川西派: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,以胡琴为主,形成独特的“贝调”。胡琴注重川剧韵味,着重以腔带词表现人物。

川北河派: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,以弹戏为主,受秦腔影响较多。其声腔主要吸收、改造山、陕地区的民歌和说唱而来,音调高亢、激越。

资阳河派: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,以高腔戏为主,艺术风格最为谨严。著名班社有大名班、裕华班、富春班、凤仪班等。

川东派:以重庆为中心,戏路杂,声腔多样化,高腔、胡琴、弹戏并重,受徽剧、汉剧影响较多。

4. 代表剧目

传统剧目有“五袍”(《青袍记》《黄袍记》《白袍记》《红袍记》《绿袍记》)、“四柱”(《碰天柱》《水晶柱》《炮烙柱》《五行柱》),以及“江湖十八本”等,还有“四大本头”(《琵琶记》《金印记》《红梅记》、《投笔记》)。1949 年后,经过整理,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,如《柳荫记》《玉簪记》《彩楼记》等。

5. 文化价值

川剧具有很高的文学、历史和艺术价值,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。它不仅是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,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06 年,川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近年来,川剧面临着观众减少、演出市场萎缩等困难,但也有不少人在为川剧的传承和发展努力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